微斋别馆藏品:榜书《遇见》(规格:98X178)
十多年前,我第一次来海宁,正巧赶上陈浩在海宁市体育馆举办“潮韵当歌——陈浩榜书展”,本来可容纳几千人的体育馆,如今变成了盛大的笔墨专场,巨幅的书作高悬于宽大的体育馆四围,地上铺了一条高1.4米,长达20米巨幅横卷,准备现场挥毫创作潘阆的《观潮词》,所有这些都使人置身在一场笔歌墨舞的磅礴大气中,深受感染,震撼人心。
我发现,陈浩所书写的内容,很多都是地名,让我这个外乡人有点“迷不知所向”。陈浩遂一一讲解这些海宁地名内蕴的故事,比如:“紫微阁”、“智标塔”、“南关厢”、“横头街”、“周王庙”、“伊桥”……
我有些不解:一般而言,书法作品的内容总要选取那些受众最为广泛的句子(如诗词箴言之类),而以地名入书,除了特殊需要,则很少见到,像眼前这样满场皆是的情况,似乎更为罕见。陈浩沉吟片刻,答曰:“你说的那类书法,都是给别人看的;我这些作品,是给自己看的。我一想到这些自己熟悉的地名,就有故事,进而有一种不可抑止的创作冲动。所以,我不但要写出来,还要以大字榜书形式加以发挥表现才与自己的心绪相称!”
原来如此!陈浩把故乡的地名以这种方式写出并展示出来,其实是给自己、也给家乡父老,传递一个游子的思乡之情怀旧之情感恩之情。这种情愫,每个离开故土远走他乡的人都曾体验过,在其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也都倾诉过或者实施过,只不过表现方式因人而异:会写诗的写诗,会著文的著文,有财力的回乡投资,学有所成的回乡办学……而陈浩只有一只秃笔一把刻刀,他要用自己的艺术,回报桑梓,以酬夙愿。
曾经读过陈浩的一首七律,是写给他少时就读的硖石第二小学(今紫薇小学)建校110周年的,其中有句云:
“万里云天去复还,此生最忆旧书园。”
当时读诗的感觉,就好像这是给我写的。陈浩是幸运的,曾就读于这样一所历史悠久的小学。而我则没有这么幸运,我就读的小学早已杳无踪影——旧城改造抹掉了我美好的童年记忆,再回故乡,想去寻觅旧踪已不可得了。
甲辰夏至时节,收到陈浩兄的一封信札,信中说:“海宁之微斋别馆正在筹备开馆,弟所捐赠作品,除书印外,木刻、雕塑、瓷品之类,计二百五十余件,现在编《微斋别馆藏品集》。此书之序,非吾兄莫属,盖因知我者,荃斋也!”
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受陈浩之重托,写了多少篇书序,但我依然应允了这篇非比寻常的序文。这是因为,近十多年来,我目睹了陈浩对家乡海宁的一往情深,也见证了他为家乡文化殚精竭虑,不计得失,全情投入的实干精神。无论是在张宗祥书画院院长的三年任期间,还是在聘任期满之后,他初心不改,为助力乡村文化振兴不遗余力。他用了近两年时间,倾心帮助上林村规划打造书法特色文化村建设,使其村容村貌在白墙青瓦,小桥流水中,平添了浓郁的书香诗韵,并于2023年荣获“浙江省十大系列文化艺术村”称号;经他鼎力携助的海宁新桥村,书法场馆、书画院、电教室设施一应齐备,文化特色浓郁,同样成果斐然,曾获得“浙江书法村”的殊荣;最近还在村里的心之桥艺术馆成功举办了“潮起浙江——浙江省第八届刻字艺术大展”。他为家乡题写了数不清的匾额书作,培养了数不清的书法篆刻人才,走在海宁的大街上,那熟悉的“微斋体”时不时会映入眼帘……
就在今年5月间,我们的《集印十年》巡展到了海宁。利用这次难得的机缘,陈浩拉着我走访了上林村,听他兴致勃勃地讲解这里的海宁名人书法墙,讲解每个农家外墙上镌刻的印章隽语,讲解在这个小村庄举办全国书法大展的盛况,讲解村里永久收藏并陈列的全国书法名家的书法珍品——“一个村级艺术馆能举办全国性的书法赛事,海宁上林村是第一家;一个村能收藏来自全国这么多的名家书法作品,并用于长期陈列展示,大概也只有上林村了!”我分明看到,陈浩在“炫耀”这些成果时,脸上放着光,那种兴奋,那种自豪,比他自己拿了什么大奖,还要更胜几分!
当然,如果说陈浩倾力打造的书法艺术乡村的另一佳构之作,就不能不说位于海宁皮革城旁的新桥村。那天,我到位于新桥社区的“心之桥艺术馆”参观时,位于二楼的“微斋别馆”还在装修中,但大部分捐赠品已经运到,临时排列在场馆墙边地脚。陈浩在新桥村书记王忠东的帮助下,把背对背竖立在前厅的几个比人都高很多的书法裱板,一一翻转过来给我欣赏,其中一件高2.8米,宽5米的行草榜书作品尤其引我注意,——那是他在去年清明前后专为新桥创作的一首词作
《画堂春-新桥春日即景》:
清明几日雨潇潇,晴窗细柳樱桃。
一湾碧水映春朝,鱼戏乐逍遥。
墨韵书香真趣,乡村艺事如潮。
和风丽景燕飞高,春意漫新桥。
整幅榜书将来布置在展厅正面一堵大墙,诗书相汇,墨气纵横,笔意恣肆奔放,极富感染力。转过一个隔墙,只见尚未定位的展柜上,矗立着一方巨印,足有三寸见方,高约九寸。如此体量的巨大印章,在我的赏印生涯中,当属首次。此印的印文是“伊桥”二字。细观边款,密密麻麻的小字刻着七绝《伊桥二首》:
一、
记得当年健步飞,长河洛水蚕桑肥。
春风十里乡间路,伴我伊桥问学归。
二、
白墙青瓦校园小,桃李东风意正豪。
岁月无痕去犹在,逢人便问旧伊桥。
陈浩告诉我,上世纪七十年代,他曾就读于伊桥中学,每天从硖石沿着洛塘河步行往返十几里。少年记忆,岁月消逝了五十多年依然鲜活,而伊桥已经大变样。变成啥样呢?昔日村镇旧貌或已无从考寻,但恰巧的是,今天的新桥就在当年的伊桥镇辖区。历史仿佛在这里找到了轮回,因此,特意镌刻一方《伊桥》巨印,作为“微斋别馆”的镇馆之作,自然有其特殊的意义。
凝视着这个《伊桥》大印,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那些地名的榜书,想起了他的旧句:“此生最忆旧书园”,再细品他刻在边款上的新诗:“岁月无痕去犹在,逢人便问旧伊桥。”我不禁慨叹:“陈浩兄啊,你的乡情之深,乡思之重,乡愁之浓,已经浓得化不开了!”
为撰写序文之需,我找陈浩要了一份“微斋别馆捐赠作品目录”。我蓦然发现,那些地名榜书,那幅“最忆旧书园”诗卷,还有许多我早已熟识的吟咏海宁人海宁事海宁景海宁潮的书印精品,悉数均在捐赠之列。我似乎又有所悟,不禁记起印度大诗人泰戈尔的诗句——
旅人要叩击每个生人的门,
才能敲响自己的家门;
一个人要在外面世界四处流浪,
才能最终抵达内心深处的神殿。
泰戈尔此诗的题目叫做《回家》。他还有一句名言,意思是说,每个脚步匆匆的行人,其实都在回家的路上。陈浩已在人生路上,匆匆行走了六十多年,他走得再远,都无法忘怀远方的家园,都一直在寻找着回家的路。家园,不只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一个心灵的幻影,一个理想的净域。如今,他已扣响过无数“生人的门”,然而,阅尽千帆皆不是,直到回到了新桥——昔日的“伊桥”虽已无存,而“伊桥”所象征的精神家园却隐然可见,那就是他的“新桥”了。他把自己最珍视的心血结晶安置在这里,就如同“最终抵达内心深处的神殿”。
是为序。
2024年7月5日于北京寄荃斋
(注:本文作者侯军,中国副刊协会会长、深圳报业集团原副总编辑,中国当代知名记者、作家和艺术评论家,已出版多部著作,涵盖散文、艺术评论、文化研究等领域。主要著作:《青鸟赋》(散文集)、《收藏记忆》(散文集)、《行走欧洲》(文化随笔)、《问道集》(艺术评论集)、《艺术与人生》(艺术随笔)、《军文存》(文集)、《诗意的栖居》(文化散文)、《纸上风云》(新闻与评论集)、《报人孙犁》、《品茶悟道》等)
微斋别馆藏品欣赏:
微斋别馆藏品:榜书《天下大同》(规格:98X178)
微斋别馆藏品:榜书《荡胸灵气》(规格:48X178)
微斋别馆藏品:榜书《壮观》(规格:110X225)
微斋别馆藏品:草书“惊蛇入草飞鸟出林”(规格:35X92)
微斋别馆藏品:篆书“爱上层楼”(规格:48X178)
微斋别馆藏品:篆刻“大道至简”(规格:5X5X5.5)
微斋别馆藏品:篆刻:“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规格:10X10X4)
微斋别馆藏品:篆刻“此中有真意”(规格:4X7.5X11)
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