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浙江的“河道警长”与行政河长并肩巡河,当云南为古树名木建立数字档案,当江苏的“环保警察”通过卫星遥感锁定污染源——生态保护的创新实践正在全国多地扎根生长,成为法治中国守护绿水青山最有力的注脚。
当前,我国生态治理进入深水区,一些生态犯罪呈现出隐蔽化、智能化、跨区域化等特征。
面对困境,破局之策在基层萌发。浙江设立“河道警长制”,将公安的执法刚性与环保的专业性相结合,让非法采砂、偷排污水等行为无处遁形。云南成立专业森林警察队伍,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多方联动共同守护西南生态屏障。江苏借助大数据、无人机构建“智慧环保+警务”平台,实现从人海战术到精准打击的跨越……以“专业+机制+大数据”为核心支撑的生态警务模式,推动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加速形成。
各地以系统治理为引领,以生态警务为纽带,通过“党委领导、政府主导、公安主责、社会协同”的治理架构,构建起多跨协同的生态感知网络,整合各部门的监测数据和信息资源,建立起统一指挥、多级联动的生态执法平台,凝聚起生态治理的强大合力,形成全链条、多维度的生态保护格局。
这些探索将现代执法理念与生态保护需求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防控转变,不仅是生态警务在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创新实践,更是执法理念、执法方式和执法效能的系统性革新,体现了新时代公安机关守护绿水青山的责任担当。
公安部今年2月公布一组数据——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将打击非法捕捞犯罪列为“平安长江2024”专项行动“1号打击行动”,累计破获涉渔刑事案件6000余起,打掉犯罪团伙830余个,查获非法渔获物19万余公斤,有力震慑和遏制了长江流域规模性涉渔犯罪。
据有关部门监测,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恢复向好,“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频频现身;在长江消失多年的鳤鱼出现频次快速增加;“长江三鲜”之一的刀鲚重回洞庭湖产卵……
展望未来,生态警务协同机制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既要发挥公安机关在生态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又要为各参与方留出足够的空间;既要坚持严格执法,又要注重教育引导;既要解决突出问题,又要建立长效机制。这种平衡与协调,正是以法治之力守护青山绿水的生动体现,必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作者单位: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局)
责任编辑: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