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增强战略的前瞻性,准确把握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敏锐洞悉前进道路上可能出现的机遇和挑战,以科学的战略预见未来、引领未来。增强战略的全局性,谋划战略目标、制定战略举措、作出战略部署,都要着眼于解决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成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大问题。增强战略的稳定性,战略一经形成,就要长期坚持、一抓到底、善作善成,不要随意改变。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
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思维要求善于从战略上看问题、想问题,从全局视角谋划事业发展,从根本上把握运行规律。直面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要增强战略思维能力,使我们制定的战略符合实际、行之有效,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战略支撑。
战略思维内涵丰富,多维度共同勾勒出战略思维的基本轮廓,主要包含相互联系、有机统一的四个关键环节。其中,“怎么看”聚焦战略态势判断能力,为后续行动奠定认知基础;“做什么”侧重战略目标决策能力,明确行动的方向与核心;“怎么做”注重战略布局构建能力,规划实现目标的路径与方法;“坚持住”强调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保障战略实施的持续性与稳定性。
战略思维的核心特征是站得高、看得远、抓得准、善创新。站得高,意味着要立足历史高位、价值高点、世界高度观察思考问题,具备宽广视野;看得远,体现为拥有前瞻性、预见性,能把握事物发展的长远趋势;抓得准,要求精准抓住重大关系、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聚焦核心矛盾;善创新,倡导善于做他人未想之事、敢于走前人未走之路,突破常规局限,这些特征共同彰显战略思维的独特价值。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遵循明确的实践导向,从全局、长远、重点、定力四个方面协同发力,确保在复杂局面中找准方向、精准施策。
坚持全局视野,统筹全局与局部之辨。“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需将工作置于大局中思考、定位、摆布,做到认识大局、服从大局、维护大局。对局部可行但全局不可行的事坚决不做,以全局利益为根本遵循,实现局部与全局的协调统一。
坚持长远眼光,平衡当前与长远之需。“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既要立足当下开展工作,又要着眼长远谋划发展,将当前目标与长远目标紧密结合。要秉持“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境界,多做打基础、利长远之事,杜绝脱离实际的盲目攀比与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以对历史和人民负责的态度推进各项事业。
抓住主要矛盾,厘清重点与一般之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我们要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并强调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这种抓住关键、突出重点的思维,正是战略思维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因此,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与任务,要善于聚焦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精准确定战略重点。
保持战略定力,把握变与不变之度。在道路、方向、立场等重大原则问题上要毫不动摇,尤其在关乎国家和民族根本利益的问题上,要保持清醒头脑、明亮眼光与坚定立场,同时统筹战略坚定性与策略灵活性,牢牢掌握战略主动权。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需依托科学方法,从理论、实践、格局、视野等层面构建科学路径,确保思维能力兼具深度与广度。
加强理论武装,掌握科学方法。“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要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金钥匙”,进而提升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
强化实践锻炼,深耕调查研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战略思维需在实践中锤炼。要深入基层、贴近群众,倾听呼声、汲取智慧,在应对复杂局面、解决实际问题中提升能力。做实调查研究,把握事物客观规律,让战略决策扎根于事实基础。
胸怀“国之大者”,破除利益藩篱。战略思维就是要以全局观念为前提,若一味拘泥于局部利益的得失,困于区域或部门的小格局,极易陷入短视误区,难成长远之策。这就要求党员干部在工作中少谋个人得失的一时之利,多思改革发展全局的长远之计。
培养历史眼光,增强预见能力。战略思维需依托历史思维把握趋势,将现实问题置于漫长历史进程中审视,梳理过往兴衰脉络、总结成败经验,才能精准揭示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与内在逻辑。因此,要主动跳出“就事论事”的局限,善于从历史长河中汲取智慧、从时代大潮中洞察方向,为全面应对未来筑牢认知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