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能量 创造新价值;健康中国新闻发布与传播平台,专注新时代健康产业品牌推广与传播,是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公开表彰媒体。
——罗民创新提出跨学科神经调控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模式
聚焦健康中国人物(第一健康报道北京 编辑部)
在心血管疾病已成为全球第一大致死性疾病、我国患者不断增多的严峻背景下,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疼痛科主任罗民医生陷入了深深的思虑:当前心血管疾病治疗陷入“越治越重”的怪圈,根源在于对疾病本质的认知偏差。传统西医模式将焦点锁定在血管内狭窄——通过早期药物、中期支架、后期搭桥去解决疾病治疗问题。
提出“免支架疗法”
罗民医生通过对数以百万计患者的追踪分析发现:血脂异常并非主因,血管狭窄的根源不在血管内,而在于血管外神经功能异常。
根据这一发现,罗民医生认为:心脏冠脉血管由胸交感神经支配,胸椎损害引发的交感神经兴奋,才是导致血管收缩狭窄的核心机制。现有治疗仅针对“血管狭窄”这一结果,却忽视了“神经异常”这一病因,如同“扬汤止沸”。罗民据此提出,心血管病的本质是“神经-血管调控失衡”,只有直击这一核心,通过调控神经功能、改善脊柱状态,从根源上缓解血管痉挛与狭窄,才能打破“治疗-复发-再治疗”的恶性循环。
为此,罗民教授在胡大一、周方均两位教授的指导下,提出“免支架疗法”,结合他三十余年的临床经验,构建出一套针对冠心病的微创治疗体系。
罗民提出的“冠心病神经激动学说”“冠心病形成3.0学说”“发展四段论”“治疗双轨制”等新理论,为跨学科神经调控治疗模式奠定基础。这一模式将疼痛科、神经科、心内科技术融合,通过调控异常神经功能,从血管外解决狭窄根源,为支架术后反复缺血、搭桥后心衰、消融无效的心律失常、被误诊为焦虑症的胸痛患者等“老大难”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病因学治疗”改变被动局面
作为深耕临床30余年的跨学科医生,罗民的使命贯穿疾病认知、治疗到预防的全链条:他创建病因学治疗模式,针对不同病程制定个性化微创手术方案,让治疗从“对症”走向“对因”;构建疾病预测体系,在发病前消除责任病灶,让心血管病从“终身慢病”变为可防可控的疾病。
资料显示,与传统“血管内干预”不同,神经调控针对胸椎病变与交感神经异常,如对脊柱源性心脏病患者,通过微创技术解除神经压迫,使冠脉狭窄自行缓解,避免支架或搭桥。
临床实践中,这一疗法已显现成效。一批被判定“必须反复支架”或“放弃治疗”的冠心病合并心衰患者,经中西医结合微创干预后症状显著改善。这些案例不仅得到部分同行认可,更获得欧美医学家的关注——其创新点在于跳出“血管狭窄即需支架”的单一思维,将疾病视为全身系统紊乱的局部表现。
这些成果印证了“病因学治疗”的学术价值: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技术无法攻克的难题,更将治疗窗口前移,改变了“必须等到病情严重才能干预”的被动局面。
全球心血管治疗面临共性难题
当前,全球心血管治疗面临共性难题。具体到我国,难点更具特殊性。
庞大的神经源性心血管病群体,与专注“血管内治疗”的专科医生之间存在“治疗不对等”;高级别医院跨学科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治疗需求;长期西医教育形成的“血管内治疗”惯性,让医生难以接受跨学科模式,从理论到实践的转变面临阻力。
罗民认为,未来心血管治疗将呈现三大趋势:
从“修血管”转向“调神经”,神经调控、脊柱干预等病因学手段将成为主流;AI诊断、手术机器人、无创治疗等技术,将打破医疗资源壁垒,让优质治疗下沉基层;通过脊柱健康管理、神经功能监测,实现疾病早预测、早干预,从源头降低发病率。
罗民教授的探索不仅为个体患者带来了希望,更为全球心血管治疗提供了“中国方案”。从“治已病”到“防未病”,他的跨界破局之路,是医学进步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真正的医学突破永远始于对“理所当然”的质疑,终于对患者需求的回应。
三十年的医学经验,罗民以学术理论结合医疗临床实践的双跨越,成为我国心血管治疗领域脱颖出的一匹“黑马”。罗民医生带着破解行业困局的使命,将其创新理论与技术为心血管疾病治疗开辟一条新路径,为国家提出的控制减少心脑血管疾病高发贡献力量。
罗民医生简介:罗民,男,1965年10月出生,吉林省磐石市人。疼痛科主任,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医学博士。罗民先后研修于骨科、神经科、普外科、麻醉科、心脑血管及重症医学科,具有多学科临床会诊经验30余年,在全国范围首次创建跨学科医师联盟,融合多学科先进技术,创立了独树一帜的现代诊疗新理念。(本文根据罗民资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