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资深文化管理者刘俊岩先生退休后仍活跃于多个领域、贡献智慧力量的报道,读来令人感佩,更引人深思。刘俊岩先生的人生轨迹,从国家部委的领导干部,到退休后横跨文化、科技、卫生、养老等十余个社会职务的“多面手”,特别是今年荣获“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荣光,更是对一种宝贵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他的故事,为我们重新审视和定义“退休”与“老年”的价值,提供了一个极具说服力的范本。
刘俊岩先生的“再启新程”,是对“老有所为”最富诗意的注解。 在传统观念里,退休往往意味着人生的“下半场”,是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安逸阶段。然而,刘俊岩先生用行动证明,人生的“黄金期”可以因热爱与责任而无限延长。他并未选择安逸,而是将数十年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厚人脉和战略眼光,转化为服务社会的新动能。从探索文化科技融合,到弘扬传统国学艺术;从关注“健康中国”与养老事业,到投身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他的每一步都踏在时代发展的脉搏上。这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打破了年龄的桎梏,展现了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昂扬姿态,为“老有所为”写下了最生动、最富激情的篇章。
刘俊岩先生的跨界贡献,彰显了资深专家的“智慧红利”与独特价值。 当今社会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型与变革,面临着文化传承、科技创新、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复杂挑战。这些问题,往往需要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性智慧来破解。刘俊岩先生的社会角色,恰恰体现了这种“跨界融合”的巨大价值。他既是文化领域的“老法师”,又能敏锐洞察科技赋能的潜力;他深耕于翰墨丹青的艺术世界,又深切关注民生健康的社会议题。这种复合型知识结构和宏观视野,是单一领域的年轻专家难以在短期内具备的。这启示我们,社会应当更加珍视和善用这支“银发智囊团”,通过搭建平台、创造机会,让他们的“智慧红利”得以充分释放,为解决社会难题提供宝贵的“金点子”和“老经验”。
刘俊岩先生的初心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终身奋斗”的崇高境界。 “光荣在党五十年”纪念章,是对刘俊岩先生半个世纪以来对党忠诚、无私奉献的最高褒奖。这份荣誉,不是终点,而是他新征程的起点。从服务老艺术家到服务全社会,从岗位履职到社会奉献,变的是身份和舞台,不变的是他那颗为党分忧、为国尽责、为民奉献的赤子之心。他将个人价值的实现,完全融入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大局之中。这种“初心如磐、使命在肩”的坚定信念,是激励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接续奋斗的强大精神力量。它告诉我们,党员的身份没有“退休日”,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更没有“终止符”,只要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就能在任何岗位上发光发热。
刘俊岩先生的事迹,是新时代中国知识分子精神风貌的一个缩影,也是我国社会日益重视和发挥“银发力量”的一个积极信号。随着人均寿命的延长和健康水平的提高,庞大的老年群体中蕴藏着巨大的智力、经验和人才资源。如何引导和支持更多像刘俊岩先生一样的老专家、老党员、老同志,在退居二线后继续找到新的社会坐标,实现人生价值的“第二春”,不仅关系到他们个人的晚年幸福,更关系到整个社会的活力与和谐。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我们期待,社会各界能从刘俊岩先生的故事中获得启示,共同努力,为“银发力量”的绽放创造更加肥沃的土壤。我们更相信,在刘俊岩先生等榜样的引领下,会有越来越多的“银发先锋”走出家门、融入社会,以他们的智慧、热情与担当,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宏伟事业,增添一抹最温暖、最亮丽的夕阳红。
2025年9月18日
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