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关于“礼”的思想的具体表现都不尽相同,所以对于现代社会,“礼”的思想似乎都不能完全与现代相符合,正因为如此,对于“礼”的现代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将“礼”的思想具体应用于现代社会以完善当代日益严重的各类社会问题是极其紧迫的。
关键词:礼治社会整合道德和谐发展适应
“礼”是社会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而“礼”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逐渐产生也证明了其历史的悠久,在中国五千年的风云变幻中,“礼”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以及其所产生了重要作用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成金。
殷商时期的“礼”
礼的概念在殷商时期就早已形成了。从商代开始,关于个人的修养,强调的是一个“德”字。所谓“德”,就是说人们做事要于人于己都过得去,无愧于心。德有善有恶,善德即可作为福,恶德即可作为灾,福或灾是对其德善或德恶的报应,报应也就是“得”。人们要完成“德”的修养,必须用“礼”来作为行为规范。“礼”是“德”的外化形式。没有“礼”作为行为规范,就无从表现一个人的“德”,没有“德”,人就不能保持“礼”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德和礼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东西。而商代所谓“礼”的具体表现主要是“孝”。我们可以看出,商代的“德—礼—孝”的思想体系,目的在于以此作为人们的社会行为规范,控制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以整合社会秩序,维护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它是殷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思想。
西周时期的“礼”
在西周时期“礼”又有了新的发展,并且系统化形成了“礼治”的思想体系。《礼记·曲礼上》“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证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周代“礼”对于社会整合及社会控制由此即可看出所起的巨大作用。具体来看,周代的礼治思想的基本原则有二,一是亲亲,二是尊尊。这是要求人人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也是奴隶主阶级的最基本的道德原则。“亲亲”就是亲其所亲,要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尊尊”就是尊其所尊,反应了这个社会的政治关系,它要求下级贵族服从上级贵族,不许犯上作乱,而平民和奴隶必须安分守己,遵从奴隶主贵族的剥削,不许反抗,以此来缓和社会冲突。由此可见,周代礼治思想体系中继承了殷人的思想,也极重视孝道,因为“孝”是道德规范和行为规范的基点。而周代宗法思想和礼治思想事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的产生,是和当时奴隶制生产关系相适应的,它作为一种社会思想,在当时对于社会秩序的安定,是具有重大作用的,因而在当时它是一种用于整合统治阶级内部关系的进步的社会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关于礼的社会思想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管仲很重视道德规范的社会功能,认为“礼、义、廉、耻”是“国之四维”,这四棵擎天柱是缺一不可的,“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①使“礼”的思想在春秋得到极大发展的人是孔子。孔子竭力提倡“礼治”。如前所述,古代所谓“礼”,包含的范围很广。而孔子所说的“礼”,不但是一种政治原则,一种仪文,而且也是一种社会制度,一种社会规范。孔子认为周代的“礼”是最完备的,是夏、商文化制度发展的高峰,故他说:“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②礼的主要表现形式就是西周以来的等级名分制度。“名位不同,礼亦异数”所以礼有“天子礼”、“诸侯礼”、“大夫礼”、“士礼”等等。并且孔子认为礼是有“损益”的。儒家的另一位代表人物荀子认为,“礼者,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贱轻重皆有称者也。”他认为礼就是社会规范。
《礼记》中关于“礼”的论述
关于礼的思想,在儒家的经典著作《礼记》中,对春秋战国时期的统治阶级冠、昏(婚)、丧、祭、朝、聘、射、乡等礼仪制度进行了汇编,成为儒家的《五经》之一。我们从《礼记》中看出,礼有多重内涵:第一,礼是一种社会制度;第二,礼是针对人情而约束、节制人类行为的一系列社会规范;第三,礼是用来规定人类社会秩序,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产物;第四,礼是衡量一切社会活动的准则;第五,礼是君王用于治理社会的工具。③而关于礼产生的基础,分析《礼记》,可以得出:首先,礼效法于天,是天地、万物自然秩序在人类社会中的体现;其次,礼的产生是出于改造人情的需要,也就是“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最后,礼起源于原始的祭祀等风俗习惯及一定的社会生活方式。而着眼于礼的社会功能,《礼记》中这样论述:表现在维护国家机器运转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表现在维护社会秩序、明确等级关系方面,“礼达而分定”,礼有别异合同之功能;表现在规范人们的言行方面,“有礼则安,无礼则危”;表现在节制人的自然性而焕发人的社会性方面,礼可节人之情、达人之情、文人之情、防民之心;表现在区分人与动物方面,“礼义”是根本标志。
秦汉魏晋南北朝以后的“礼”的思想
“礼”的思想在其后的发展中,不断的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呈现出不同的具体形态。如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纪”,其“五纪”,即是后来仁义礼智信“五常”的胚胎;到了宋代,“程朱理学”学派“理”是其思想的核心,但关于礼的思想,理学学派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程颐认为“礼”是一种用规定社会各阶级和阶层之间的相互关系,以保持均衡的社会生活秩序的社会规范,即序,“礼者人之规范,守礼所以立身也。安礼而和乐,斯所盛德矣。”④另一位代表人物朱熹则认为,礼是“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仪则”,即礼是天理的体现,并且是被人们规定下来的行为规范。在以后的发展中,“礼”不断的发展、演变,直至今日,“礼”仍然在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以上内容,是我对从古至今的各类关于“礼”的思想的一般性的简单的概括和总结,在当代,时代背景和社会发展程度都不同于以往任何时代,关于“礼”的思想也是表现出不同的状态。
一、从对社会的思考谈起,简单来说,社会是由作为社会行动者的人、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所组成的,这三种要素必然会使社会产生这样那样的个别现象,而这些个别现象就会形成一定的社会现象,社会现象就会形成相应的社会舆论,最终社会舆论就会成为一定的社会问题。因此,社会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当然,有人会说,我们也相应的有各种各样的社会思想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问题是怎样解决。“礼”作为这些重要的社会思想中的一个分支,真正能发挥其实际意义上的作用的原则是,用现代理论来理解“礼”的真正价值,即要充分思考当今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状态,把“礼”的应用实际化,只有这样,才是正真实际意义上的发挥“礼”的价值。
二、从对“礼”的发展演变来说,“礼”的思想的不断发展是由不同时代的思想家根据其所居时代的具体社会背景,来定义其内涵。所以,在现代社会,我认为是没有具体可以直接应用并且适合的关于“礼”的思想,我们仍需要对于具体社会进行分析,重新定义“礼”的意义,使之适合于现实社会,并促进现实社会的思想道德以及社会风气的净化,更好的解决社会各类问题。
我的生平的简介以及对于“礼”的思想的思考
1988年我出生于双鸭山市的一个县城,是一个典型的80后,我家并不是特别的富裕,但是从小父母对我的教育是很严格的:包括对学习上的认真刻苦和生活上的礼仪。从小就被父母督促“要好好学习,考大学是以后唯一的出路”,所以对于学习,我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丝毫不敢松懈,这种思想一直延续到高考,到了大学,我才反思对于自己这十二年的人生收获,是丰收还是颗粒无收,还当另当别论。而对于礼仪,我认为是我的父母继给了我生命之后给我的最好的人生大礼,尊敬师长、讲文明、懂礼貌等等,这些最基本的礼仪是从小就被父母重视培养的,所以到现在,这些已成习惯的最基本的做人准则成为我性格中的一部分,同样是在大学其间,我又对“礼”这一大的社会道德规范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分为三个角度:
角度一:“礼”——针对人与人的关系问题
人与人无时无刻不在相互联系着,包括与相识的人之间的联系和与陌生人之间是联系。第一、与相识的人之间:具体说来最基本的“礼”表现在对待长辈要敬,包括尊重父母、师长;对待平辈要互相尊重,包括真诚对待同学、朋友、同事;对待晚辈要爱。这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可称之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是在现代社会,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又出现了:对于无故体罚学生的教师、无缘由的毒打子女的家长和彼此不坦诚相对互相不信任的同学朋友,我们是否还要做到尊敬、尊重、关爱、以礼相对呢?针对这些具体的社会问题,“礼”需要将“德”与“孝”的内涵延伸,即将商代的“礼—德—孝”的思想体系完善成适应与解决现代社会问题的思想体系。第二、与不相识的人之间:所谓“四海之内皆兄弟”,同为生活在地球村的我们,拥有的是同一片蓝天,所以人类彼此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自然也不存在相互“残杀”的必要,但是在当今社会,似乎人们之间的关系尤为简单,简单到只要以利益为最根本的评价标准——“有利可图即为兄弟”,无利可图则老死不相往来,针对这些已经为人们所习惯的恶劣的社会现实,似乎在思想领域已被人们所接纳,所以“礼”的思想对人们行为的约束力已显得有些苍白,具体的解决方案也并不是将社会道德与“礼治”来约束、消除这类社会问题,在我看来,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社会关于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完善与提高,才能使得人们将“利益”的概念淡化,达到人与人正真的以礼相待和礼治社会。
角度二:“礼”——针对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近年来“和谐社会”成为社会的热点,并且提出了和谐自然的要求,这也重点突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所以用“礼”的思想来指导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十分必要的。孔子提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外化使之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我把它定义为“己所不欲,勿施于自然”。自然也有其自身的生存法则,人类的主观臆断对自然会产生积极的影响和消极的影响,在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今社会,对于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利用和对自然的污染与破坏,使得人类对与自然的影响消极大于积极,所以我们必须要及时的将其严重的破坏力束缚在一定范围之内,将“亲亲、尊尊”的思想运用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亲其所亲,尊其所尊”就是要视自然为重中之重、尊重自然,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角度三:“礼”——针对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
“礼”具体体现在社会公德与道德上,但近年来似乎社会公德与道德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处于滑坡阶段。作为80后的我,深深感到其危机性。而公众舆论普遍认为,长在蜜罐里的80后,将传统的“礼治”社会颠覆,道德上的沦陷都是“归功”于80、90后。可是我在这里要指出的是:80、90后的思想是基于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与其说是80、90后对于传统礼治的摧毁,不如说是现代社会经济与科技水平的迅猛发展对人类传统礼治的冲击。所以,基于对当代社会道德、礼法上的重新认识,重建一种新的社会道德与礼治的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礼”对于社会的整合作用看似淡如丝缕,实际上仍对社会起着关键的纽带作用。礼治道德体系支撑着整个社会的道德,正如管仲的“国之四维”,“一维绝则倾”,所以对于“礼”的重要作用不可小觑!
以上对于“礼”的社会思想,是我自己的浅见,更深层次的内涵还需要在今后的学生中逐渐的体会与领悟。“礼”的思想在个人琐事、社会交往中体现出人与人的密切联系和个人的整体素质,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也称之为道德,是法律的底线。放眼于当今社会,对于社会整体来讲,“礼”的作用不可忽视,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作为一种社会规范,将社会引领为礼治社会。中华民族以“礼仪大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我们要更加对其继承和发展,使之适应于不断发展和变化着的社会,礼治中华,才能传承万代!
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