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史话

法律是如何从秘密走向公开的? 中国普法史话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

时间:2023-09-11 来源:中国法事网 作者:岱青法治

  眼下,凡普法业内人士之外的多数人,谈到“普法”一词时,大都觉得没啥意思。就在前几天,与一位朋友探讨公众号做什么行业好的问题时,这位朋友就说:现在“法不法地没几个人在乎”。我是从多年普法岗位退休下来的人,自然热爱自己的行当。于是我专心地对我国“普法”一词做过一些研习,并对我国古人的普法活动做过一番探究和窥视。想以《法律是如何从秘密走向公开的?中国普法史话中又有哪些鲜为人知的趣事?》为题谈谈个人的感悟。

  01

  纵观中国法制史,我国在奴隶社会就产生了法。但是我国奴隶社会没有出现过梭伦式的改革,把法律公诸于世。因而,作为体现统治阶级意志,要求全社会成员一体遵行的法律规范,不仅在内容上维护奴隶主的统治阶级既定的社会关系,具有保护性,就是在司法统治形式上也是处于封闭状态,而带有神秘的色彩,且又多为“设法而待刑,临时而议罪”的不成文法。

  02

  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反动统治,便于奴隶主贵族肆意残杀,滥施刑罚,统治者也就更加不容许颁布有关犯罪和刑罚的成文法,仅有的成文律条也都由奴隶主统治阶级内部掌握,是不允许公布的,因而就谈不上法制的宣传普及。 到春秋中后期,新兴地主阶级势力逐渐发展状大起来,为了维护已经取得的经济、政治权益,他们不仅从内容上加强了反映自身利益的立法,而且从形式上要求公布成文法,以打破奴隶主贵族垄断法律“临事制刑”的司法统治形式。 这种要求公布成文法的主张和做法,自然遭到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激烈反对,其代表人物孔丘和叔向就认为:百姓知道了公布的法律,知道如何避免刑罚,就不怕贵族了。同时,百姓会丢弃礼义而征引刑书,一字一句都要争个明白,贵族还怎么行政和治理国家呢?

  03

  但尽管如此,随着井田制的崩溃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公布成文法已成定势。公元前536年,郑国的执政子产作刑书,铸之于鼎,史称“刑鼎。”接着又有邓析的《竹刑》和晋国范宣子的“刑鼎。”随后,其他各国也相继制定并公布了成文法。成文法的公布,打破了当时“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极端专横统治,标志着历史上法律由秘密到公开,是法律制度的一大进步。也可以说是我国法制宣传的最早时期。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也十分注重法制的宣传。在秦始皇出巡的刻石之中,曾刻下了许多秦朝的政策法令。同时秦王还制定了许多公布于大众的诏书(要求百姓遵守的法令)。众所周知的商鞅,也特别重视法律的宣传。为了保证法律的贯彻执行,他积极推行“明法重刑”的变法,即“为法必使明白易知”,使“万民皆知所避就”。后来荀子曾入秦考察商鞅的变法,感到“乡邑大治”,社会秩序安定,连妇女儿童都能“言商君之法。”可见商鞅变法之深入民心,也足见法制宣传的社会功效。

  04

  西晋,武帝阅批张斐、杜预注律“诏班天下”。即《晋律》颁行后,张斐、杜预两大律学家为之作注,经朝廷批准颁行天下,称为“法律答问”。 唐朝,每三十里设一驿站以车、马、船速传政令、军令。据史料记载,唐朝曾设有“九递十七驿”,最远的驿站设置已经达到了辽东。虽然收当时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的局限,其通讯水平无法与今天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传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也不亚于现代通讯传输。但又一点可以说明,当时封建君主依靠这些驿站维持着信息采集、指令发布与反馈,也达到了封建统治阶层治理管理目标的实现。 明朝,朱元璋督编《大明律诰》每户一本,“大诰天下”,并培养十九万讲读骨干送归乡里大力宣传。朱元璋之所以热衷于法律宣传,其目的并不是要依法保障臣民的权利,而是使他们成为皇帝权力与淫威的“顺民”,即遵守法律。

  05

  清康熙九年,康熙皇帝搞了个十六条圣谕,将统治者希望老百姓遵守的行为规范或道德训诫予以详尽编排,以便民众遵行。清朝雍正二年,雍正皇帝担心老百姓看不懂、不理解,又写了注解,使其变成了一万字的讲解文本,叫作《圣谕广训》。为了广为宣传《圣谕广训》,清朝统治者还采取了一系列的宣传措施:如官府每月“朔望”两日,基层社会的乡约都要各举办一次集会,宣讲《圣谕广训》,有的乡约,甚至还从外地聘请职业宣讲高手来讲解;如有些地方官员在每条圣谕下还编写了相关的故事和案例,而且写得通俗易懂;如有的地方,针对妇孺理解能力弱的情况,还给圣谕配了插图,以使妇孺能看懂,也方便识字者讲解;有的地方还把《圣谕广训》编成小说故事、戏曲剧目来传唱等等。 中华民国,制定《司法宣传办法》(共八条),要求各地方法院“应就现行法律广为宣传。……” 以上这些史实,都充分证明自古代郑国子产“铸刑鼎”公布成文法以来,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无不重视法制的宣传和普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从1986年开始,每五年一轮普法规划,目前正在进行的是第八个五年普法规划。今天的“全民普法”无论在形式上、层次上,还是在内容上、效果上都是空前的、广泛的,是“铸刑鼎”式的宣传无法比拟的,她将在我国法制史上树起一座伟大的丰碑。

编辑:刘娜

相关阅读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中国法事网 zgfs.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