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案》木刻图。
延安革命纪念馆供图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可以看到一幅《马锡五调解婚姻纠纷案》木刻图,作者是延安时期著名的革命艺术家古元。生动、形象地再现了陕甘宁边区陇东分区行署专员兼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陇东分庭庭长马锡五在审理婚姻纠纷时,进行司法调解的场景。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透过这幅木刻图,记者探寻陕甘宁边区时期革命根据地司法审判的动人故事。
与群众打成一片
马锡五办理案件有着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现场的特点,封捧儿与张柏婚姻纠纷案是马锡五审理的一起典型案件。封彦贵多年前将女儿封捧儿许配给张金才的儿子张柏,后来为了多得“聘礼”又将女儿另许他人(实为买卖婚姻),于是张家抢亲,封彦贵告到县里,县里判封、张两人婚姻无效,张金才受罚,封捧儿不服将婚姻判为无效,附近群众也很不满意。
1943年,封捧儿找到时任陇东分庭庭长的马锡五,提出上诉。于是马锡五一行人来到华池县,在找区、乡干部及群众了解实际情况、听取当事人意见的基础上,改判封捧儿与张柏婚姻自主有效。
陇东分庭推事(相当于现代法院的审判员)石静山的女儿石磊提起马锡五,印象最深的也是这个案件。后来,石磊曾探望封捧儿(后改名封芝琴)老人,老人看到石磊说:“你和你父亲石推事长得好像,看到你就想起当年我的案子,当年多亏了马庭长和石推事,是他们认真调查研究,查明事实,公正办案,才有了我和老伴今天的幸福生活。”
与马锡五在法院共事过的书记长高桐的后人高一庞回忆,以前总是听父亲讲在延安的故事,其中提到最多的人就是马锡五。父亲曾跟他讲,由于物资紧缺,边区开展了大生产运动,马锡五在运盐的活动中,每到一处休息地,都会向当地群众了解社会情况,作调查研究,和百姓们打成一片。
改进司法制度
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中介绍,1937年7月至1950年1月,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在艰苦的条件下,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改革旧的司法制度,建立一整套新的法律体系。
1941年5月,《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中规定,“改进司法制度,坚决废止肉刑”。马锡五在1954年12月《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中陕甘宁边区的人民司法工作》中说:“审讯案件,反对野蛮的刑讯逼供办法,采取重证据不轻信口供的原则……是区别人民司法机关与一切反动的司法机关的一个重要标志。”
边区各级法院、广大法官及工作人员,为保护边区人民的各项权利、打击反革命和各种刑事犯罪、调解民间纠纷、稳定社会秩序、促进工农业生产、巩固民主政权、保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马锡五审判方式”的创新和发展
在陕甘宁边区审判史陈列馆,还可以看到毛泽东同志接见马锡五的照片。“马锡五审判方式”以人民为中心,毛泽东同志曾为马锡五题词,“一刻也不离开群众”。时光流逝,“马锡五审判方式”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延安是革命圣地,有许多革命旧址、革命文物。2023年,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人民法院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成立。这使革命文物资源保护利用、文化和革命遗产的保护传承,有了更加有力的司法保障。
革命文物保护巡回法庭法官杨慧琴说:“法庭践行着‘马锡五审判方式’,很多案件都要到实地调查,办完案件后要进行回访。遇上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件,会进行巡回审判。”
“马锡五审判方式”与延安精神在延安的山山峁峁都留有印记。延安游人如织,一批批参观者怀着崇敬的心情,从四面八方汇集到这里,回望峥嵘岁月,感悟延安精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