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者在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张艺瑶 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几千年来,我国流传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典籍浩如烟海,其丰富和完备的程度,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这是中华文明特有的重要标志,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典籍是民族智慧的载体,是精神血脉的接续,亦是烛照前路的明灯。中国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推出的“亘古巨制 煌煌文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典籍展”,粹选传世善本与出土文献,聚焦典籍深刻内涵,展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等项目重要成果,令无数读者流连忘返。
典籍蕴含了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
拾阶而上,国家典籍博物馆巍然矗立。宏富馆藏赫然眼前,让人不禁感到盛世修文的恢弘气象。
结绳记事、甲骨、竹简、碑刻、雕版印刷……伴随着悠长的音乐,中华先民用文字记录历史的历程次第展开。驻足这里,千年的历史,仿佛就在此刻光影间流转。从古老的甲骨卜辞、青铜铭文、碑铭石经,到记录在简帛、纸张上的书籍,方寸之间包罗万象,共同书写了中华文明的深沉厚度。
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一脉相承、从未中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华民族有修史和整理典籍的优良传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这种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以文字形式真实完整地镌刻在文献典籍当中,形成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绵延不绝的精神密码。
在“民族元典”单元展出了《易》《书》《诗》《礼》《春秋》等经典文献,即“五经”。在古代文献里,“经”象征着基本性、代表性的著作,是江河之源,是巨木之本。“五经”气势磅礴、思想深刻,文字间洋溢着哲学的思辨与人文的关怀,更塑造了中华民族代代相传的价值理念与精神追求。
《易》被誉为“群经之首”,是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孔子有言:“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句出自上古易经的话,至今塑造着中国人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书》,即《尚书》。《尚书》书名的意思即为“上古之书”,多为上古文告和谈话记录,内容多和政史相关,被誉为“政书之祖,史书之源”。《尚书》凝练着古老的政治智慧,民本、统一等理念影响深远。我们时常引用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协和万邦”“和衷共济”等词句均出自《尚书》。

四书章句集注二十八卷宋刻本,上书“修齐治平”等命题。张艺瑶 摄
中华大地很早就演进为文明的国度,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所谓“礼”,即中华民族在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范、规矩、秩序,书于竹帛纸张则为《仪礼》《礼记》《周礼》。展出的《新定三礼图》中的王城规划、冠冕形制等,均属于“礼”的范畴。同时,《礼记》中如《大学》《中庸》等篇章,更超越了具体的礼仪制度,规范了修身养性、培养人格的步骤法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行为标准。《大学》篇提出“修齐治平”“格物致知”等命题,成为历代读书人讨论的基本命题和价值追求。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兼具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中华文明,在典籍长河中传承发展,从未中断。
灿若星辰的典籍不断为我们提供智慧启迪
简牍叠藏,卷卷墨香。中华典籍浩如烟海、博大精深,漫步在展厅里,目之所及皆是珍宝。
距今三千多年前的一方小小甲骨,依然清晰可见上方刻有“旧册”字样,“册”指记录祭祀祷告之辞的典册,“旧册”即旧典册;宋淳熙七年(1180)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是现存最早的《山海经》版本,泛黄的纸张留下岁月走过的足迹;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历经动乱还能保存至今,像一位老者在展柜中温柔地看着来访者……历史低语,文字轻吟,让人不禁感慨,古人就是在这方寸之间,密密麻麻地记录下自己的智慧与情感,而这岁月与历史也镌刻成永恒,留给后来人。

商廪辛康丁时期甲骨,上刻“旧册”字样。张艺瑶 摄
这些中华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跨越时空,至今仍闪耀着光芒。正如展览第二单元,呈现了春秋之世百家争鸣时代,有志之士们提出的关于宇宙、人生、社会、国家等一系列理论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激烈的交锋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欲仁,斯仁至矣”“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学派蜂起,群星璀璨,文化思想史的第一个高峰就此诞生。
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大一统”思想成为“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展览第三单元“中华一统”梳理了“大一统”概念的提出、阐释和扩充,并通过史书、舆图、地理文献等多种类型典籍,阐述了政治制度、法理法令、地理空间乃至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的“大一统”内涵。此篇可见,“大一统”是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的重要文化纽带,也是中华儿女情感深处的共同追求与价值认同。
在漫长的生产生活中,中华民族依托勤劳的实践和智慧,在生产科学等领域,编撰了众多影响深远的典籍。无论农业、手工业,还是算术、艺术……都能在传统典籍中找到指南。《九章算术》精密严谨的算术推演,《本草纲目》栩栩如生的草本绘图,《天工开物》详尽实用的工艺流程……灿若星辰的中华典籍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思想观念和文学艺术,记载了古代的科学技术与生产经验,不断为中华文化提供丰润的智慧启迪。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中华文明提供了重要内容,为人类文明作出了重大贡献。
这些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丰富而宝贵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是我们的珍贵财富,时至今日,传统典籍中的很多概念、思想、方法仍为今人接受、认可并使用。
“活起来”的典籍愈益滋养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强国之“强”最终要体现在人民的思想境界、精神状态、文化修养上。
展厅读者留言簿上,不少读者留下了自己的心声。“保持每天阅读的习惯,会使你受益终身。”“展览办得好、接地气、顺民意,特别是把影视、电脑和十几本中国古典名书展现在大家眼帘里,能听、能看、能读,好,好得很。”“何其有幸,生于华夏。在一个诗书礼乐齐全、工农百科俱强的国家,我们应该好好传承先辈流传下来的瑰宝。也希望所有同胞都能传承我们的瑰宝。”读者落款处,“安徽读者”“浙江义乌”……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读者共享文化盛宴,并真实地参与到文化强国的建设中来。
“活起来”的典籍,愈益滋养着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近年来,国家典籍博物馆依托国家图书馆宏富馆藏,集典籍的收藏、展示、研究、保护、公共教育、文化传承于一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全民阅读,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
古籍普及成果有力推动古典文献的大众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是中宣部委托文旅部指导国家图书馆组织实施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重点项目,以“激活经典,熔古铸今,立足学术,面向大众”为宗旨,采用导读、原典、注释、点评相结合的编纂体例,力求深入浅出,化繁为简,让大众读懂经典、理解经典。展览现场展出了已出版的部分丛书,观众不时驻足阅览。

观众在展厅参观。张艺瑶 摄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古籍整理与研究范式变革。在“国家古籍数字化工程专项经费”支持下,永乐大典专题数据库、中华礼学文献数据库等专题数据库上线。展览设立数据库资源互动区,观众可以通过电子屏进入中华古籍资源库、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知识库、《永乐大典》高清影像数据库、《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在线阅读数据库等查询古籍资料、进行全文阅读。
多种形式古籍活化让典籍走进寻常百姓家。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积极拓展古籍活化手段,推出“中华传统晒书活动”“古籍修复技艺进校园”“我与中华古籍”等古籍宣传活动。《典籍里的中国》等文化节目以戏剧化、影视化的方式活化经典,有效推动了古典文献向大众普及。古典文献真正从“故纸堆”走进了现代生活,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
煌煌文脉,传承千年,不仅承载着历史,更是面向大众、走向未来。惟有如此,这些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智慧、精神、文化的珍贵典籍,才能持续拥有生生不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