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影视

郑华:映画大师的岭南记忆

时间:2025-11-11 来源:美篇 作者:刘丹

  再一次见到郑华,是在2025年11月7日晚上,珠影集团主办的《郑华电影的岭南影像》分享会场,他站在珠影星光城广东4 K电影创作中心的舞台上,不张扬,不张狂。郑华,是在与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孙周、黄建新等同期的“第五代”电影导演群落中,被尊为艺术成就卓越的南派导演。他曾经与丁荫南、孙周等人一起,打造了珠江电影制片厂在国内电影界近10年的辉煌。

  眼下,只见郑华带着一点温暖的腼腆,带着一脸和煦的微笑,更带着一股暖男的气息,将自己在电影编剧、导演、摄影这三个行当中自由切换的经历,向广东资深代、中生代、新生代的电影人娓娓道来。

  郑华的电影作品里,满是浓浓的岭南味道

  有一种说法:人一出生,就自带一种天赋而来。郑华的经历,使我对这一说法有了坚信不疑的理由。郑华初出社会的第一份工作,是在珠江电影制片厂洗印车间当工人。后来郑华去当兵,后来郑华从部队复员又回到了珠影。此时的郑华对珠影领导说,他不想再做洗印工人,他想学摄影。领导看到郑华的个子很高,肩膀很宽,胸脯以及胳膊上隆起的疙瘩肉,确实适合干摄影,于是,郑华当上了摄影机械员。

  1984年,北京电影学院向全国电影行业中的成人招生。郑华通过考试被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录取,如愿以偿地获得了系统学习摄影技术的难得机会。

  学成归来,郑华的摄影技能令人刮目相看。时在1987年的某一天,珠影厂的一位领导,对着在上班时间发呆犯困的一群人说:“大家手上暂时没活干的时候,别让脑子也跟着闲下来,你们都想办法写剧本,看看能不能写出点什么名堂。”

  郑华蠢蠢欲动了,他很快拿起了笔。

  珠江电影集团为郑华举办电影回顾展(2025/11/7)

  “我的姓名跟电影行业很合衬,是个适合干电影的人:郑重其事造假,很认真地营造一个虚构的故事,华而不实玩虚,搭制拍摄一些豪华场景,实际上是虚假的材料构造。”

  ——郑华

  人们不知道郑华如何面对剧本创作的“写什么”和“怎么写”这两个问题,大家只知道,他拿出了《给咖啡加点糖》的文学剧本。郑华以改革开放初期广州都市青年的心理状态为题材,展现了时代变革下年轻人的情感纠葛和生活状态。这个本子居然高中珠影那次剧本“大考”的“榜眼”!厂里很快就成立了青年摄制组,《给咖啡加点糖》立刻被送入电影故事片的生产流程。曾经在获奖电视剧《高山下的花环》、《今夜有暴风雪》执导的著名导演孙周,担纲《给咖啡加点糖》的导演。而编剧郑华,则变身该片的摄影主力,一举成为编剧及摄影的跨界牛人!

  那一年,与郑华同校同系的校友张艺谋,在黄土高坡上种100亩高粱,郑华编剧的《给咖啡加点糖》在广州上下九路开拍。其后,张艺谋拍出的《红高粱》蜚声中外;而郑华一个不小心,《给咖啡加点糖》便被业界封为都市电影的开山之作。令郑华想不到的是,1988年,电影《给咖啡加点糖》荣获第七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奖;而张艺谋同年拍的《红高粱》,摄影顾长卫获得最佳摄影奖。第一次担当摄影主力的郑华,与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摄影奖仅差一步之遥。郑华与其他摄影师一起,用镜头运动搭建城市舞台,让人物嵌入景观,体现了他在摄影和编剧方面的双重才华。

  郑华的编剧处女作《给咖啡加点糖》,被业界封为中国都市电影的开山之作

  郑华既做了编剧,又当了摄影没多久,珠影厂决定拍摄该厂史上第一部警匪片《风流警察亡命匪》。厂领导再点郑华的将:“郑华,这次你来当导演!”

  连一天场记都没有做过的郑华,如今要一步跨过场记、副导演、执行导演……的诸多关卡,直接埋位去做导演!消息传来,珠影厂全厂上下直接傻眼了——这部影片万一拍砸了,除了拍摄成本犹如扔进珠江不带响之外,厂领导将身犯撤职之险!

  敢为人先的郑华拍马上阵了。在做导演阐述之前,郑华将自己关在书房里,看好莱坞以及国内同类题材的影片资料。不是要借鉴,更不是想要抄袭,他是要看看国内外的同行,都用过什么手法来导演这类影片。别人用过的,郑华坚决弃用。他要拍出独特的,属于自己的片子来。

  《风流警察亡命匪》杀青后,郑华坐下来写导演总结,人们这才得以看到,接过剧本的那个时候,表面淡定的郑华,心里正倒海翻江得厉害:“厂里这么信任我,押给我80万大钱,而且还必须从这点钱里生出钱来。领导说,你得看菜吃饭,别逮着机会就海着花。我说,放心,我不会耍流氓。”

  80万元,仅是往年一部普通文戏的投资,要完成一部称得上“够威、够劲、够刺激”的类型片,谈何容易!郑华看过影片资料后,在心里惊呼:哗!不得了,那一瞬间顿有四面受敌之感,心情顿时沉重。郑华在写那篇总结文字时还心有余悸:“自从《最后疯狂》走俏,银幕上便也疯狂起来。 匪患无穷,杀声阵阵。导演们绞尽脑计,发誓要让人们死得绝,死得惨,死出花来。传闻某片有裸体,传闻某片让活人从六楼往下跳,下面不带垫东西。传闻某电视剧(电影的弟弟)轿车就撞毁了三辆,传闻某片把人往电锯底下搁,那叫声撕心裂肺解……种种传闻接撞而来。”

  郑华的导演处女作《风流警察亡命匪》(1988),用最少的钱拍出了珠影厂当年最赚钱的电影

  郑华此时退无可退,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请不起特技队,砸不起钢化玻璃,撞不起汽车,没有威亚(钢丝)。只能玩枪声、爆炸声、鞭炮声。郑华坦言:“不知如何把思想汇入追逐中,将哲学融入打斗里。突然发现在很多方面,我们是空白。比如一段汽车追逐如何拍得精彩,用多少镜头,几台机器,机位在哪,用什么器材,如何搞视觉欺骗?还有商业片的视觉节奏,听觉节奏,空间、时间的节奏,观众的生理、心理期待,这些极为技巧的东西我们研究得太少,甚至无知。要想制作出高品味,高档次,与众不同的影片,只有另辟蹊径。”

  郑华在写分镜头剧本时有了新的构想:重新设计人物,格局,重新铺排场面。在现有资金条件下,武戏能玩多大就玩多大,尽可能的充实原剧本中比较薄弱的文戏;人物格局进行大的调整,男主角宗民由队长改为助手,由青年改为中年,由强悍的体魄改为弱小的身躯。因为,以往的破案戏都是以队长或科长为主角,配一个涉世不深的助手,而以助手为主角的戏还没有过。郑华觉得,以这样一个人物为主角,会同其它警匪片在人物塑造上容易拉开距离。观众看多了肌肉发达的刑侦队长,也许有兴致看一个瘦弱并尽显疲态的老探如何追贼。另外,一把手这个人物的戏比重加大,这种在公安内部称为特勤的人物,在我国的银幕橱窗里还是空白,这将会对观众构成吸引力,由马小龙和宗民对待一把手的态度本身,以及三者的人际关系必然形成若明若暗的矛盾冲突,戏便可以从中产生。

  《风流警察亡命匪》推向市场后,在国内票房颇有一骑绝尘的意思。郑华第一次执导的影片,为珠影厂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后来,《风流警察亡命匪》发行5个国家和地区,还被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列为教学参考片。

  郑华向与会者一一介绍他摄影、编剧、导演的处女作之后,屏幕上出现了郑华电影作品的片段。每放映一个电影作品片段结束时,观影者都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郑华诸多的电影作品中,让人们印象深刻的是《等郎妹》:这是一部客家题材电影,郑华凭借此片展现了卓越的导演能力。影片获得了国内外各影视节共二十二项提名,包括36届美国国际艾美奖最佳电视电影提名奖、48届蒙特卡罗电视节电视电影最佳导演奖等多个重要奖项。郑华通过细腻的叙事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把控,生动地呈现了客家地区独特的文化习俗和人物命运,展现了他对不同题材的深刻理解和驾驭能力。

  郑华电影作品《等郎妹》(2007)

  《战时省委》,是国家电影局建党九十周年重点电影,影片以抗战时期中共广东省委的历史为背景,郑华在执导过程中,采用了新颖的叙事手法,如时空穿梭的方式以及青春偶像化的演员阵容,吸引了年轻观众的关注,让主旋律电影有了新的表达方式。通过张文彬这个人物串联起“秘密大营救”、“粤北战役”等事件,既还原了历史的厚重感,又通过创新的手法,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从而获得美国中美电影节最佳影片提名奖。

  郑华电影作品《战时省委》(2011)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同为主旋律影片的《南哥》。影片中南哥的原型,是广州某大型国企的质检科长。这位科长主动到贫困地区去扶贫后,帮助当地群众脱贫致富,最后突发心梗,在工作岗位上病逝。郑华看到,这个故事与影片《焦裕禄》中,所展现的焦裕禄调任兰考县委书记后,为群众解决饥荒、洪涝等实际困难,最终病倒在一线,后又病逝的故事如出一辙。

  怎样拍出新意来?郑华深入采访质检科长的妻子后,决定用粤式温情解构科长南哥的中年焦虑,展示南哥用岭南人 “务实、烟火气” 给出一种答案:该如何给自己的人生找一个“值得坚持的活法”—— 它不是要解决 “怎么赚钱、怎么处关系”,而是要回答 “我该以什么姿态,面对这只有一次的人生”。

  南哥的 “学历低、评不上职称” 是短板,年轻人的高学历、强能力成了他的 “压力源”,他在科长的位置上感觉如坐针毡;但是到了贫困地区,他多年的职场经验(懂流程、有责任心、会沟通协调)、人生阅历(能沉下心做事、懂人情世故),反而成了最管用的本事——没人在意他的学历和职称,只在意他能不能帮大家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戳中了很多人的困惑:为什么越追 “虚的标签” 越累?因为快乐的本质,从来不是 “我得到了什么”,而是 “我付出后,感受到了自己和这个世界的温暖牵连”。

  郑华电影作品《南哥》(2017)

  这个故事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它告诉我们:人到中年,哪怕遇到 “被时代落下,被年轻人赶超” 的困境,也不必困在原地焦虑。不用纠结自己 “不够好”,也不用执着于 “别人认可的成功”,换个能发挥自己价值的地方,用实实在在的付出,换一份 “被需要” 的踏实,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和意义——这才是普通人最接地气的人生破局之道——郑华找到了南哥应对存在主义困境的“岭南智慧”。

  郑华以散文式叙事与岭南气息融合,采用散文式的表现手法,没有刻意渲染苦难,而是融入岭南自然风光与人文情怀。拍摄中还原了荔潭村的乡村风貌,将养鹅、养生蚝等扶贫场景与当地生活场景相结合,让影片既有叙事张力,又充满浪漫与温情的氛围,形成清新的南派风格。

  在搭建《南哥》主创团队时,郑华主动与潘钧、王俊翔两位年轻导演组成联合执导阵容。通过亲身示范、手把手地传帮带,他让极具特色的南派电影风格实现了高效优质的传承。

  2017年10月17日,《南哥》在中国内地上映。作为党的十九大献礼影片,《南哥》公映后不仅斩获多项权威影视奖项,入选广东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被中宣部选为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优秀国产影片展映活动” 的 21 部推荐影片之一,成为受官方认可的优秀主旋律作品;还在南派电影美学探索、跨文化传播等方面取得显著艺术成就,同时为英模题材创作提供了新颖范式。

  2018年,《南哥》以《平民英雄》为海外片名,在第71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举行全球首映并展映,吸引 30 多个国家的 120 多名发行商参与签约,还与美国 TriCoast Worldwide 公司达成全球发行合作,后续更登陆亚马逊、苹果 iTunes 等美国收费点播平台。

  2019 年,《南哥》在第四届意大利中国电影节上成为最大赢家,一举拿下最佳故事片奖,片中演员艾丽娅凭借出色表现,斩获最佳女演员奖,得到中意影视界评审团的认可。

  郑华频频斩获国内外的各种奖项

  在郑华的电影世界里,始终沉淀着鲜活的岭南记忆与深厚的中国回响。岭南记忆藏在《给咖啡加点糖》中广州上下九路的市井烟火里,藏在《南哥》中荔潭村的田园风貌与粤式温情里,藏在《等郎妹》中客家地区的独特习俗与人文肌理中。那些岭南的风光、方言、生活气息,构成了他作品独有的文化印记。而中国记忆,则贯穿于抗战时期共产党人的坚守与担当,改革开放初期青年的迷茫与求索,新时代扶贫干部的奉献与坚守之中。从时代变革中的个体命运到民族发展的重大节点,他用镜头记录着中国社会的变迁,传递着中国人对家国、对生活、对价值的永恒追求。这些记忆既是地域文化的鲜活载体,也是民族精神的生动注脚。郑华的电影在跨越时空与文化的传播中,始终保持着独特的感染力与生命力。

  致敬,郑华!

相关阅读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中国法事网 zgfs.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