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辉,男,48岁,现任郑州铁路公安局郑州公安处乘警支队执勤乘务一队G572次列车乘警长,2002年参加公安工作,2004年至今一直在郑州乘警支队担任乘警,先后荣立个人二等功1次,三等功2次,个人嘉奖2次。担任乘警21年来,寒来暑往,黑夜白昼,列车卫士王志辉默默把平安守护融进血脉、刻进警魂。
“一战成名”的背后是21年来默默付出的厚积薄发
在郑州公安处乘警支队,王志辉“一战成名”的故事有口皆碑。
2024年9月,正在列车上值乘的王志辉突然接到上级通知,选拔他作为郑州铁路公安局代表队一员参加全国铁路公安机关乘警系统首届“红蓝对抗”比武竞赛。放下电话,他有点蒙,这可是乘警系统业务竞赛的全国最高平台,自己已经47岁了,和年轻乘警比记忆力和体能不占优势,自己还能拼吗?但转念他又觉得欣喜,这是领导对自己工作能力的认可啊。
一阵思量后,他果断决定:上!
接下来是37天的全封闭训练。
王志辉身材并不高大,但精悍结实,每天早上5点,他第一个到训练场,能比别人多练一个半小时,直到中午头,即便是晒得黝黑,他也不在意;队友们也都说任何时候和王志辉对视,他的眼神中总是充满温和坚毅,每天夜里1点,他的房间是最晚熄灯的,能比别人多背两个小时知识点,他会觉得安心。37天,888个小时,53280分钟,王志辉知道每天的使命感,每个小时的紧迫感,每分钟都必须要进步,47岁的他,要回到37岁时的拼劲状态,27岁时的身体素质。
赛场龙争虎斗,结果一锤定音。郑州铁路公安局获得团体第五名的佳绩,而王志辉取得了个人比武竞赛标兵一等奖的优异成绩!他为自己争了光,为公安局争了光。
鲜花,掌声,潮水般涌来。
全局民警都知道了第一名王志辉的名字,他的事迹和实力也都被大家知晓。那一刻,备赛的压力、发令枪的燃爆都释放了……他被公安部铁路公安局荣记个人二等功1次。
拔得头筹仅凭37天时间备战,难以置信?
那是21年来的埋头付出、厚积薄发!
王志辉(右三)与领导和队友合影
在艰苦的环境中锤炼
2004年起,他先后值乘过商丘至乌鲁木齐1045次列车、郑州至乌鲁木齐T197次列车、郑州至昆明K337次列车,2021年才调入高铁大队。17年的既有车担当中,值乘乌鲁木齐方向又有近12年。
特别是1045次列车,是乘警支队里有名的路途遥远,条件艰苦的交路。从商丘到乌鲁木齐,全程6600公里,来回一趟5天4夜时间。列车没有空调,冬冷夏热,四个车厢才有一个烧水炉,什么样的旅客都有,治安巡查一遍得两个多小时,哪一次都是警帽里的汗水反复湿透再风干,嗓子里干涸得像沙漠。
王志辉却说“我不干,总要有人干”,他还说“既然干了,就干好”。这一个“好”字,是王志辉用他的踏实、青春和坚持一笔一划拼出来的。
那个时候,进疆列车经常会遇到沙尘暴天气,有时候列车玻璃都会集体被黄风顶碎。他至今仍清晰地回忆起一次夏天遇到的特大沙尘暴。当时,窗外突然狂风大作,顿时昏天黑地,列车就像黑夜里大海中摇摇晃晃的小船,瘆得发慌。安全起见,列车停在了离哈密很近的一个小站11个小时。刚开始,旅客的情绪还比较稳定,2个小时后,列车的电瓶开始馈电,车厢里电风扇不转了,热水炉也停止烧水了......旅客躁动的情绪如车厢内的温度一样闷热膨胀,有的旅客要求下车,有的旅客喊着要赔偿,有的旅客催促开车......很快,餐车里储备的食品也消耗完毕,不安、焦虑、抱怨充斥着整个列车。王志辉有着丰富的值乘经验,他知道在这个时候如果乘警处置不好,很可能会陷入被动局面,列车将失控。他组织警力和乘务人员一边安抚旅客情绪一边联系最近的车站提供水和食品,确保在最短时间内供给接续。
那是漫长的11个小时,等到列车缓缓启动时,王志辉才意识到自己整整站了11个小时,全身湿透,皮鞋里面都是水,胳膊麻木,嗓子嘶哑。
2008年支援汶川抗震救灾前线,王志辉一去就是60天;2021年郑州暴雨灾害,连续支援乘务一线30天。在锤炼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默不作声的岁月打磨中,王志辉从一个小青年成长为乘警队的主心骨,领导眼中的顶梁柱。
王志辉在车厢巡视
列车打防责任扛在肩
王志辉荣立过两次个人三等功,他说自己的两枚奖章都是干出来的。
2011年他累计抓获逃犯超过6人,被荣记个人三等功1次。那段时期,铁路公安开展“清网行动”,查逃犯成了值乘时的必做工作,每次查完一列车厢都要七八个小时,其间王志辉还抓获了一名命案嫌疑人。那是在值乘商丘至乌鲁木齐1045次列车时,列车运行至武威至张掖期间,王志辉突然接到乘警支队的协查通报:江西鹰潭市发生一起恶性刑事案件,一名女子在宾馆内被害,嫌疑人作案后将尸体藏在床下潜逃,警方已掌握其体貌特征,推测可能乘坐此次列车。王志辉接到指令后,立即在车厢内开展排查工作,因为此嫌疑人涉及命案,有一定的反侦察能力,在排查过程中,既要把网织细密,又不能打草惊蛇,一个车厢,两个车厢……最终在一节硬座车厢的角落里发现了与嫌疑人特征高度吻合的男子,王志辉不动声色靠近,在确认身份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当场将其抓获。
2014年,王志辉值乘郑州至乌鲁木齐T197次列车时,他像往常一样进行巡视,当巡视到一节卧铺车厢时,隐约闻到一股刺鼻的味道,经验丰富的他判断,这种味道不正常!他像“探测仪”一般在车厢内一寸一寸开始勘查,当他走近一个行李箱时,察觉到异味更重了,大声询问:“这是谁的行李”?没有一个人承认!王志辉双目如“雷达”般扫射四周,注意到两名维族旅客神色不正常,立即上前问道:“这是你们的行李吗”?两个人支支吾吾神色慌乱,这时车厢一名旅客说:“箱子就是他俩的”!王志辉依法对行李箱进行,人赃并获!王志辉被组织上荣记个人三等功1次。
王志辉说“查办案件的能力是乘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功底”,只有列车安全保障了,平安正义才能在铿锵的车轮声中回响。
王志辉组织乘务人员召开会议
服务群众的路很长
2021年,王志辉调入高铁大队。
高铁途经时间短,治安秩序比较好,通常要做的是为旅客排忧解难,尽管都是小问题居多,但王志辉认为,要换位思考,这对乘务工作人员来说司空见惯,但对旅客群众却是头等大事。
2024年在他值乘的列车上,一个女子从北京到洛阳龙门,临下车时,发现箱子不见了,着急着报警。王志辉告诉女子他继续寻找,让她先下车,找到了和女子联系。车到终点站旅客下空后,有一个箱子留下来了,王志辉判断一定是旅客拿错了行李。他电话告知女子耐心等待错拿旅客回电话。可是两天过去了,仍然无人回复。王志辉虽然退乘在家,但他却在家里坐不住了,到单位查看监控,发现一个老人上车后,她的送车人把箱子放在行李架上,下车时,老人拉着另一个相似的行李箱走了。通过研判工作,王志辉联系到了老人,老人说,到家后两天了,但回家后没及时整理行李箱,直到接到王志辉的电话才知道自己拿错了。
执法环境变化了,工作内容也要随着变化,高铁列车要以服务旅客为主,这一点,王志辉早就敏锐地感受到了。
2024年9月,一名律师旅客向王志辉求助,说在列车中遇到案件对方原告当事人,原告对自己纠缠辱骂,律师情绪惊恐,说自己害怕原告跟随自己下车对自己实施不利行为。王志辉安慰律师旅客为他调换了一个安静的座位,并一路护送他到下车站,与提前沟通协调好接车的车站工作人员,确保律师旅客安全出站。
旅客向王志辉赠锦旗
王志辉是典型的内向性格,不张扬,沉稳,干了21年乘警工作,竟然找不到几张像样的工作照,但凡是讲起乘务工作,他却会如数家珍。
帮助独自乘车残疾人上车,帮粗心的旅客找回遗失的行李,给哭闹的孩子送上零食......他用一件件看似平凡的小事,温暖着万千旅客的旅途。至今,王志辉累计处置各种警情上千起,处置违法犯罪嫌疑人160多人,抓获网上逃犯13人,立足岗位做好事800多件,为旅客群众挽回损失90余万元,在他值乘的列车中,至今仍保持着“四类案件”零发生。
在同事眼中,王志辉是"拼命三郎",也是"暖心大哥"。他主动把自己的工作经验分享给年轻民警,带出了5名业务骨干;在战友遇到困难时,他总是第一个伸出援手。2024年底,作为优秀民警代表,他加入郑州铁路公安局先进典型事迹巡回报告团,走进各个基层单位,将自己的工作心得与实战经验倾囊相授,用榜样力量激励着更多同行坚守岗位、砥砺前行。乘警支队领导说:"志辉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一名基层民警该有的样子。"
王志辉说“工作是一步一步干出来的,我只是要把本职工作干好”这是对警察职业最质朴的注脚,也引得同事们对王志辉致以最无声的敬重。
作者简介:王颖,女,郑州铁路公安处民警。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特约作家,中国铁路文联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奔流》《人民公安报》《河南工人日报》《中原铁道报》“中国警察网”“中国公安文学精选网”等纸网媒。
编辑:刘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