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法治人物

“双十一张友文”的人生价值

时间:2025-10-13 来源:中国法治文化网 作者:杜昕煜

  几年前当我考入湖北警官学院时,一个奇怪的、令人费解的老师走进了我的视野。他教我们“大学语文”课,他是博士、副教授,网名是“双十一张友文”。不理解他为什么叫“双十一”,这不是卖东西的吗?怎么文学博士、大学教授还卖东西呢?蹭那个热度呢?后来才知这是张友文老师的自诩。此称号源于他在学术道路上的两个“十一次”坚持,即考“博士”考了十一年次才考上,参评“副教授”职称十一年次才获成功。

  是他能力差?还是命运不好?抑或有人刁难?真是难为他了,考不上就不考了呗!博士又不能当饭吃!评不上就评不上呗!就当教师,不是照样拿工资吗?带着这些不解,我开始关注他了。

  自名为“公安文学言说者”的张老师有三个梦:大梦就是努力把我们从物质世界引向精神世界;中梦是记录这个伟大的时代;小梦则是研究公安文学。张老师坚持写日记,几十多年如一日,到现在为止写了1090万字。他把每天的“耳目之内,日用起居”统统地记录下来,不管是好的不好的,成功的失败的,还是走麦城的,不管是家里的还是社会上的,不管是校内的还是校外的,都原汁原味地记下来,有时还推上名为“双十一张友文”的微信公众号。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怎么这么啰嗦,尽记一些流水账有什么用?可是,慢慢地,我看他的日记上瘾了,也终于了解了这位与众不同的大学老师,他是我今生最敬爱的恩师。

  现在尝试着把我对张老师的观察和思考与大家进行交流,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和同学们以及社会各界提出批评。

  一、称号由来与学术历程

  张老师的“双十一”并非电商购物节,而是他用近二十年时间书写的励志故事。从“而立”到“不惑”,他辗转南北东西参加博士入学考试,可谓屡败屡战,却坚持不懈,最终以《中国新时期公安小说研究》博士论文叩开博士学术殿堂。参评副教授时,面对职称评审的重重挑战,他凭借几部公安文学论专著以及数百万字的学术积累,最终在第十一次参评中获得认可。这种“屡败屡战”的执着,被自嘲为“笨人”的突围,同时也成为激励学生的鲜活案例。

  二、教学特色与育人理念

  张老师还将个人经历转化为教学资源。他公开微信、QQ、抖音、头条等社交账号,以“一字马”头像传递积极乐观形象,用“惜衣惜食非为惜财缘惜福”等格言引导学生珍惜当下。其课程打破传统模式:课前用“FREE SLIDE”分享哲理名言;课中结合沈从文、陈渠珍等人物故事拓展视野;课后通过健身打卡、光盘行动等实践培养习惯。学生评价他“像一道光”,不仅传授知识,更教学生“像人一样活着”的生命态度。

  三、跨界实践与社会影响

  在文学创作方面:张老师先后出版《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回望公安文学》等五部专著,评判全国公安文学作品和现状;除学术研究外,张老师还在多个领域进行多元探索:记录公安文学发展脉络,撰写一千多万字的日记,被友人评价为“自传式写作”。

  法治文化传播:全国首创“公安文学”网课,浏览量破百万,将法治文化与警察职业伦理培育结合,被评价为“开天辟地”的探索。

  (右)作家、书法家:王仲刚

  武汉疫情记录: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张老师在微信公众号上持续发布“武汉播报”,强调“拒绝接受人类末日”的信念;记录封城70天的社会百态,内容涵盖医疗工作者的坚守、市民生活的困境及全球疫情动态,被读者称为“真实的武汉记忆”。其老友、传奇警监王仲刚评价他:“在中心疫区武汉,每天坚持写正能量文章,铁肩担道义”。

  生命教育实践:他通过解读文学作品开展生命教育,在课堂上分析香港作家刘以鬯的小说《打错了》,引导学生思考“无常中的生命韧性”,并强调“面对意外与挫折,要像余华笔下的徐富贵一样,隐忍而坚强地活着”。

  基层实践与乡村振兴:2023年,他作为驻村队员深入湖北十堰茅塔乡廖家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在驻村日记中记录水果番茄种植、农村电商发展等实践,并感慨:“小草莓里藏着大产业,乡村振兴需要脚踏实地的耕耘”。

  生活叙事:分享童年“小猪事件”反思家庭教育,讲述考博期间儿子鼓励自己的温情故事,将个人经历升华为生命教育素材。

  健康倡导:坚持长跑并倒立几十年,并完成“全马”。通过运动轨迹分享激励学生,践行“身体是革命本钱”的理念。

  四、精神内核与时代意义

  在功利主义盛行的当下,张老师的“双十一”精神具有非凡的价值。

  学术坚守:在公安文学尚未进入主流文学史的背景下,他甘坐冷板凳,系统梳理公安题材作品,为“公安文学”这门新学科建设奠基。汤哲声主编的《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上下册)由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于2025年7月出版。此著作为2020年立项的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当代通俗小说史与大事记整理研究”(20AZW019)的优秀结项成果。张老师参与撰写本书第二章之第五节《公安法制小说》,第六章之第一节《公安法制小说、侦探悬疑小说概述》、第二节《“伤痕文学”浪潮中的公安法制小说》、第三节《人性、情感类公安法制小说》、第四节《刑侦类公安法制小说》,标志着中国“公安文学”正式进入中国当代文学史!

  教育温度:拒绝“填鸭式”教学,通过平等对话、实践引导,帮助学生从“物质世界”转向“精神世界”。他经常引用“诗书教子真田宅、金玉传家定粪灰”这一箴言,倡导精神传承的重要性。

  生命韧性:将挫折转化为成长养分,如考博时,“一天吃不完的差旅费”、职称评审中遭极个别人的打压,都成为其“隐忍生长”的注脚。

  “双十一”这一称号背后是一位学者对学术理想的坚守,对教育本质的回归以及对生命意义的深刻诠释。正如他在博士论文后记中所言:“公安文学研究定会有辉煌之时”,这种信念同样适用于所有在困境中坚持的人。

  “双十一张友文”的故事体现了什么精神?

  “双十一张友文”的故事之所以引发关注,核心在于其经历中蕴含多重精神特质,这些特质既体现了个人对目标的坚守,也契合了对“长期主义”与“自我超越”的价值认同,具体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 屡败屡战的“坚韧执着”精神,对抗“放弃”的勇气。张老师在“考博”与“评副教授”两个核心目标上,均经历了“十一次”尝试才最终达成。这个过程中,每次失败都可能伴随外界的质疑、自我的怀疑(如时间成本消耗、同行对比压力等),但他始终未放弃核心方向。这种“不因暂时挫折而动摇”的韧性,本质是对“目标本身”的坚定信念,而非对“短期结果”的功利追求。不同于“一次成功”的幸运,他的经历更贴近普通人在追求理想时的真实困境,其精神价值在于证明:“长期坚持”本身就是突破困境的关键变量,尤其在学术、职业晋升等需要积累的领域,“第十一次尝试”的意义远超过“第一次成功”的偶然。

  2、专注深耕的“学术坚守”精神:拒绝浮躁,锚定领域从“考博十一次”到成为文学博士,再到出版《公安文学研究——以公安小说为视角》等专著。自名为“公安文学言说者”的张老师的经历始终围绕“文学研究”(尤其是“公安小说”这一细分领域)展开。在学术环境中,“十一次考博”不仅是“为学历努力”,更体现了他对“深入学术领域”的主动选择——考博的过程本身也是对专业知识的反复打磨,而“十一次参评副教授”则是对其学术成果、教学能力的持续验证。这种精神对抗了当下社会中“急于求成”“频繁换赛道”的浮躁心态,证明在细分领域的长期深耕,才能形成个人独特的专业价值,而“公安文学言说者”的定位,正是他多年专注积累的最终成果。

  3.“功不唐捐”的“自我赋能”精神:将经历转化为价值符号。张老师自号“功不唐捐斋主”(“功不唐捐”意为“所有努力都不会白费”),并主动以“双十一张友文”为标签,这一行为并非单纯的“自我标榜”,而是将个人经历转化为“精神符号”的智慧。他没有因为连续失败十次而丢人,没有回避“十次失败”的过往,反而将其塑造成“坚持与收获”的见证——这种态度既体现了对自我经历的接纳,也为他人提供了“可参考的精神样本”。

  例如,在教学中融入自身经历,或通过“长跑轨迹”或光盘照来传递生活态度,本质是将“个人坚持”延伸到“对他人的正向影响”,证明了个人经历的价值不仅在于“达成目标”,更在于将其转化为能激励他人的精神力量。

  4、“生活与事业共生”的“平衡”精神:拒绝“单一维度的成功”。

  张老师并非“只知学术的书呆子”:他通过长跑锻炼身体,以“光盘照”倡导节约,教学中注重“寓教于乐”(如通过一篇文章实现“学课文、读传记、导读名著”三重效果)。这些细节表明,其“坚持”并非以“牺牲生活”为代价,而是在“学术追求”“生活态度”与“教学责任”之间找到了平衡,走出了“成功必须极端付出”的误区,证明真正的长期坚持,需要与健康的生活方式、明确的责任担当相结合。“双十一张友文”的形象是“学术研究者”责任的老师与热爱生活的个体的统一,而非单一维度的“奋斗者”。

  综上,“双十一张友文”不仅是张老师的个人标签,更是其学术坚韧、教育理念与生命态度的综合体现。他将挫折转化为成长的动力,最终在学术、教学与社会影响层面取得成就,成为“培养有良知、有辨识力、有家国情怀的大写的人”的实践者。

  张老师的故事之所以动人,在于其精神超越了“考博、评职称”的具体事件,成为对“普通人如何通过长期坚持实现自我价值”的生动回答。它告诉人们:成功的核心不是“天赋”或“运气”,而是“在明确方向上,拒绝放弃、持续深耕,并将经历转化为正向价值”的能力。

  最后我想说的是:遇到张老师是我人生的最大幸事,他亦师亦友,像一盏明灯,指引着我们学生前行。我想,这一盏明灯,一定会指引我今后漫长的人生道路,永不迷茫。

  编辑:刘娜

相关阅读

本网概况 通知公告 投稿专区 人才招聘 对外联络 法律声明 人员查询 联系我们

中国法事网 zgfs.cslai.org 版权所有

中国社会主义文艺学会 主办 法治文艺专业委员会 承办

京ICP备13008251号-1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16518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01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