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结石……这些患者身体上的病理性不适,在直播间主播口中都是“药到病除”的小问题,而这些“药”,正是主播的带货商品。有媒体报道称,一些自称“医生”“中医”“专家”的主播,在直播间大肆宣传具有保健功能、医疗功能的商品,并引导消费者添加自己的私人账号进行交易。消费者购买后才发现,这些商品大多都没有药品相关标识。
消费者对这些“药品”是否具有主播所宣传的功效往往心存怀疑,然而在“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理驱使下,容易一时冲动下单购买。特别是一些老年群体、患病群体,在听到直播间“药到病除”“根治绝症”这类宣传后,极易受骗上当。这种情况下,若他们选择此类商品,放弃正规医疗渠道,不仅会延误病情,还可能使病情恶化,威胁生命健康。要避免直播间成为无标识“药品”的法外之地,需要多方共同努力。
首先,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直播带货行业的日常监管,建立健全直播间销售药品、保健品专项检查机制,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搭建智能化监管平台,及时发现并处理直播间、主播的夸大宣传、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和消费者权益。
其次,直播平台应肩负起社会责任,建立严格的商品审核和上架流程,对于涉及医疗、保健功能的商品,要求主播提供相关资质证明文件和产品检测报告,确保商品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同时,还需加强对主播的资质审核,确保主播身份的真实性和专业性。
最后,作为消费者,面对直播间内推销的药品和保健品应保持警惕,理性消费。在购买前,要认真核实主播的执业资格和背景信息,以及所购买药品的相关资质和认证信息,如药品批号、保健品批准文号等。同时,应选择正规平台和渠道进行购买,并保留好相关的购买记录和凭证,以便出现问题时能够及时维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