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中国法治文化网湖湘法治文化创新研讨会上,湖南工程学院设计艺术学院党委书记陶宏关于法治文化与学校教育融合的发言,引发了广泛思考。当河北邯郸校园欺凌案的惨痛细节被再度提及,当大学生心理测试中日益攀升的焦虑与抑郁数据摆在面前,我们不得不正视一个紧迫的议题:法治文化不应只是学校教育中漂浮的概念,而应成为深深浸润校园每一个角落的“精神底色”,成为塑造青年灵魂的坚实基石。
法治文化的融合,首在“固本培元”,于课程体系中筑牢法治根基。当前法治教育在许多地方仍处于“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的尴尬境地,课程边缘化、内容陈旧化、教学形式化等问题突出。陶宏书记提出将其纳入必修课体系、更新教材内容,正是切中了问题的要害。法治素养,是现代社会合格公民的“标配”,它关乎个体权利的清醒认知,也关乎公共责任的自觉担当。这要求我们的教育,不能止于法律条文的机械记忆,而应通过鲜活案例、思辨讨论,将公平、正义、程序、权利的种子,深植于学生心田,使之成为他们观察世界、处理问题的思维范式。
法治文化的扎根,重在“潜移默化”,于校园生态中营造法治氛围。法治,不仅镌刻在法典中,更应流淌在校园的日常气息里。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是一种无声的教化。它体现在规章制度的公正执行中,体现在师生交往的相互尊重里,也体现在丰富多彩的模拟法庭、知识竞赛等实践活动中。当遵守规则内化为一种自觉,当寻求程序正义成为首选,校园的和谐稳定便拥有了最内在的保障。陶宏书记提及的校园霸凌阴影,恰恰反衬出法治精神在某些角落的缺失。构建一个“润物细无声”的法治文化生态,正是要从根源上祛除暴力与漠视的土壤。
法治文化的贯通,成于“合力育人”,于家校社协同中凝聚共识。青年法治信仰的培育,是一项系统工程,绝非学校一方所能独立承担。陶宏书记强调加强家校社合作,指明了关键路径。家长是孩子法治启蒙的第一任老师,其言行举止是最直观的教材;社会机构如法院、律所等,则是宝贵的实践课堂与资源支持。唯有打破教育的“孤岛”,形成彼此衔接、功能互补的育人网络,让法治教育从课堂延伸到家庭,从校园辐射到社会,才能为学生构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法治精神屏障,引导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万象中,始终守住内心的准则与底线。
陶宏书记在其发言中展示的思考,超越了一校一院的范畴,触及了当代教育的一项核心使命。将法治文化深度融入学校教育,是一项关乎未来的战略投资。它投资于一代新人的精神气质,投资于社会和谐的行为模式,更投资于民族复兴的稳固根基。这需要我们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定力,久久为功,让法治真正成为每一个青年学子内在的信仰与脚下的道路。如此,我们的校园才能不仅输出知识与技能,更能培育出担当大任的时代新人,为法治中国建设注入蓬勃而持久的青春力量。
编辑:刘娜